小窩頭
小窩頭是北京地區漢族傳統名點之一,由小米面、敉子面、玉米面、栗子面混合而成,做成圓錐形,每個底部都有一個圓洞,小巧玲瓏,蒸熟后呈金黃色。傳說這是清代慈禧太后喜愛的一種宮廷食品。
|
|
1簡要介紹
小窩頭是由小米面、敉子面、玉米面、栗子面混合而成,做成圓錐形,每個底部都有一個圓洞,小巧玲瓏,蒸熟后呈金黃色。傳說這是清代慈禧太后喜愛的一種宮廷食品。一般老百姓吃的,主要用玉面(有些摻進一些黃豆面)制作而成,個子也大。
2制作方法
主料:玉米面
輔料:豆腐粉
調料:白糖、泡打粉
烹制方法:
1、將玉米面、豆腐粉、白糖按照6:4:2的比例調勻,加少許泡打粉,用清水和勻,和成面團;
2、將面團揉成條,制成窩頭,大火蒸10分鐘即可。
特點:甜香軟嫩。
3典故由來
小窩頭本是民間一種極平常和小食品。而小窩頭之所以名氣特別大,是有其一段傳說的,在八國聯軍侵占北京時,慈禧倉惶出逃,一天在路上餓了,有一個叫貫世李的人給了她個窩窩頭,慈禧吃了覺得味道很好。回到北京后,慈禧要御膳房給她蒸窩頭吃。廚師們深知慈禧性情暴戾乖僻,不敢給她蒸大窩窩頭,改制了小形的窩頭,并加了不吃煙火食豆粉和大量白糖,以嗇窩頭的松軟和甜美。慈禧果然愛吃,以后每逢齋戒,她都要吃這種小點心。由于這種小窩頭甜美可口,并有栗子香味,故又把它稱為“栗子面小窩頭”,解放后,在1956聽的國慶節招待外賓的宴會上,由仿膳供應了4000個小窩頭,極受歡迎,小窩窩頭的美名,從此譽滿天下。
4注意事項
所謂“窩頭”是一種圓錐型,下面有一個洞的蒸制食品,原來都是用玉米面做的,因為沒有發酵的玉米面非常不容易蒸熟,做成這種形狀有利于迅速蒸熟,窩頭以前是底層平民常用的食品。而西太后別出心裁,要“與民同樂”,可是是用當時非常昂貴的栗子磨面做的,個也小很多,成為一種點心,民國革命后才流入民間。傳說這一宮廷小吃品種是慈禧太后當年吃過的小窩頭。其實純用栗子面是蒸不成窩頭形兒的,因為其干裂、不合團兒。做小窩頭用的是好的新玉米面,過細籮,再摻上好黃豆面,蒸的時候加桂花白糖,吃著又暄又甜。一斤面要蒸出一百個小窩頭才夠“小”。
5正宗窩頭
北海公園內的 仿膳飯莊所做的小 窩頭最有名。它用細玉米面、 黃豆粉、白糖為原料,在拌和時加一點鹼面,揉和均勻后,搓成直徑約2厘米左右的長條,再分成50個小劑,手蘸涼水,將每個小劑捏成中間空的窩頭,捏至窩頭厚度只有0.3厘米,內外壁光滑,形似寶塔時即可上籠蒸熟。小窩頭松軟香甜,根本吃不出是用玉米面做的。
免責聲明:本資料來源于網絡,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,請通知我及時刪除。
免責聲明:本資料來源于網絡,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,請通知我及時刪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