湯包

包子的一種,中國中部、江南一些地區(qū)的漢族特色小吃,以湯多為主要特點。以"小巧、皮薄、餡大、肉鮮、味美、湯汁充盈、清香利口"而著稱,與小籠包系出同門。但浙江新昌將餛飩也稱作湯包。
比較著名的有南京六合的龍袍蟹黃湯包、江蘇靖江的蟹黃湯包和江蘇淮安的文樓湯包,淮河以南的九州香湯包等。
基本信息
中文名稱
湯包
主要原料
面粉,酵面,豬肉,蟹黃,蟹肉
是否含防腐劑
否
主要營養(yǎng)成分
碳水化合物
適宜人群
老少皆宜
拼音
Tang Bao
湯包,顧名思義,是一種包子,但是里面是有湯的,和小籠包的區(qū)別在于,湯包比小籠包稍大,而且更注重湯的味道,有些湯包還做成用吸管來吸里面的湯汁,餡味和皮味可能要稍好一些。
有關湯包的發(fā)明,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,傳說當時京口(即江蘇省鎮(zhèn)江市)的漁民為了祭奠孫夫人,效法諸葛亮發(fā)明饅頭故事,用蟹黃包肉餡做成湯包,以代替祭品。
上海湯包的特點:做工精細,小巧玲瓏,皮薄,餡多、蝦肉、蟹肉,不論是哪一種餡,都咸淡適中,口感極好。每一小籠內一般放十個湯包,用松針鋪底,不粘皮、又清香,端上桌后,觀其形、聞其味,食欲大增,咬開皮,包內有少許油水,故稱"湯包"。
相關區(qū)別
湯包與小籠包的不同之處:
小籠包,顧名思義,是放在小蒸籠里蒸的,分2種:1.有湯汁的,加入了皮凍,叫小籠湯包。皮又薄又筋道,半透明,做法是面粉不發(fā)酵。2.沒有湯汁的,就是一般的小肉包。皮沒有上面一種薄,要發(fā)酵面粉做。
湯包,顧名思義,就是包子里面有湯汁的,即加入了皮凍,分2種:1.大湯包。2.小湯包 就是個子不同而已。
相關習俗
吃湯包(即餛飩)為紹興新昌特殊習俗,原來,新昌過端午節(jié)也吃粽子,有"吃過端午粽,還要凍三凍"之諺。相傳明朝年間新昌連年干旱,百姓要求赦免錢糧。欽差來查,恰遇端午,縣官通知各家都吃面片湯過節(jié),遂準免糧,后轉化為湯包。
做法
龍袍湯包
簡介
龍袍蟹黃湯包是南京傳統(tǒng)美食,明、清時期已經(jīng)享有盛譽。其特色是皮薄如紙,吹彈即破,制作"絕"、形態(tài)"美"、吃法"奇"。
龍袍蟹黃湯包的制作原料十分講究,餡為蟹黃和蟹肉,湯為原味雞湯,制作工藝精妙絕倫。南京市六合區(qū)常年舉辦龍袍蟹黃湯包節(jié),盛況空前享譽海內外。
龍袍蟹黃湯包是以母螯蟹的蟹肉、蟹黃,新鮮豬肉為主料加以雞湯、多種調味品制成餡料,再用面皮包制而成。本品皮薄餡大,湯汁濃厚,味道鮮美,深受廣大美食愛好者的喜愛。
歷史典故
蟹黃湯包是六合龍袍的美食一絕,龍袍蟹黃湯包已有140年歷史,相傳曾為朝廷貢品。其始源于清朝乾隆年間。相傳乾隆六下江南時逢經(jīng)龍袍,品嘗了鄉(xiāng)民們特地為其制作的以蟹黃蟹肉等為餡的包子以后,龍顏大悅,連聲贊美"好吃、好吃",鄉(xiāng)民們也受寵若驚,便稱此種包子為"乾隆湯包"。清朝末年,劃子口街道的陶戟師傅創(chuàng)辦了"太平春飯館",繼承了乾隆湯包傳統(tǒng)工藝并對包餡進行了再加工,佐以多種配料,使湯包味道更佳且更名為"蟹黃湯包
"開展經(jīng)營,20世紀30年代,陶戟將此藝傳至秦有發(fā)、易春炳、沈老二繼續(xù)經(jīng)營,深得食客好評,譽滿鄉(xiāng)里。20世紀60年代,秦有發(fā)傳人周玉春接手"老鴻園",將蟹黃湯包工藝傳承并發(fā)展起來。進入80年代以來,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為我鎮(zhèn)湯包業(yè)的發(fā)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和環(huán)境,"六八酒家"、"長江大酒店"等餐館應運而生,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應和經(jīng)濟效益。2004年,在市餐飲商會的關心支持下,成立了由24家湯包店組成的"南京餐飲商會龍袍蟹黃湯包分會",從而使得龍袍蟹黃湯包業(yè)做大做強,盛況空前,享譽海內外。
食品特色
以其用料講究、配方獨特、制作精良、難以仿制而著稱,僅制作工序就多達33道。長期以來龍袍蟹黃湯包絕技傳人恪守"不外傳"的祖訓,使其更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。每年菊黃蟹肥時節(jié),都要吸引大江南北數(shù)十萬食客前來一飽口福。據(jù)介紹,龍袍蟹黃湯包的主料必須選。據(jù)《六合縣志》記載,"龍袍蟹黃湯包清末即負有盛名,以皮薄、餡嫩、味鮮、不膩而著稱,于制蟹油、皮湯、做餡、搟皮、捏包、火蒸等工序均有嚴格要求,看起來似秋菊吐艷,吃起來鮮而不膩。"
靖江湯包
湯包中,江蘇靖江的蟹黃湯包最有特色。靖江湯包的湯是包在皮里面的,制作工序較繁,有三十幾道之多,其歷史悠久,創(chuàng)于何時已無法考證,但據(jù)民間傳說,至少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,與天津狗不理包子、上海南翔小籠包、揚州富春包并稱為中國四大名點。2007年中國烹飪協(xié)會授予靖江"中國湯包之鄉(xiāng)"稱號,至今仍然只有靖江獲此稱號。
起源介紹
對于靖江的蟹黃湯包有一個更為久遠的故事。傳說,蟹黃湯包在三國時就有制作。三國后期,諸葛亮病重時,想到先主劉備在東吳招親以后不久,托故離開了東吳,孫尚香被孫權強行留住在娘家。后來,孫、劉各自稱帝,雙方交戰(zhàn),劉備兵敗,病死于白帝城。孫夫人聞訊,思念夫妻情義,痛不欲生,登上北固山(江蘇鎮(zhèn)江而非靖江)凌云亭,望西遙祭,投江自盡。諸葛亮由于忙于出征,未能顧上祭靈,趁現(xiàn)在還在世,應派人去東吳祭奠,了卻夙愿。諸葛亮就召喚跟隨劉備去東吳的尉役吳老頭,要其去東吳祭奠孫夫人,吳老頭問帶什么物品去祭奠,諸葛亮說用肉饅頭祭奠。吳老頭一聽,知道這是昔日丞相在渡瀘水時,不殺生靈,而用面團包肉代替人頭的祭品。吳老頭聽了吩咐,告別丞相,乘船來到東吳京口,稟告地方官說是來祭奠孫夫人的。知府一聽,不敢怠慢,將吳老頭安排在驛館住下。住下后,吳老頭就找來面粉和和,用刀將豬肉斬斬碎與作料調好。又想到夫人在世時,最喜歡吃螃蟹,又弄了一些蟹煮熟,剝出蟹黃、蟹肉放在豬肉餡中拌拌做餡心。 第二天,一些地方官員和隨從跟吳老頭一起祭奠。到了北固山江邊后,吳老頭叫人擺好香案,點燃香、燭,棒上四十九只肉饅頭,掏出丞相寫就的祭文宣讀。大家一看鼓鼓的道道花紋的肉饅頭,不知是什么玩藝。只見吳老頭在讀罷祭文后,就將這些玩藝拋入江中。祭奠完畢后,大家問吳老頭。剛才拋下江中去的是什么?吳老頭笑笑,故弄玄虛地說,這是孫夫人在世時最喜愛吃的食物,是"蟹黃燙包。"吳老頭掉了幾顆牙,說話有點不關風,眾人把"燙"字聽成個"湯"字,也就隨聲附和說這是"蟹黃湯包"。
特色
靖江湯包因"皮薄光潔,湯足如泉,濃而不膩,味厚鮮美"而被譽為靖江一絕。曾有外國朋友嘗了靖江湯包后贊譽"靖江湯包-中國神奇的包子!"。蒸熟的湯包雪白晶瑩,皮薄如紙,幾近透明,稍一動彈,便可看見里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,使人感到一種吹彈即破的柔嫩。不了解制作方法的人,還以為湯汁是用針筒注射進去的呢。制作餡心湯包的原料十分講究,要選上等新鮮豬肉皮、農村散養(yǎng)的草老母雞、豬膀骨,熬制過程要在傳統(tǒng)工藝結合新的科學技術經(jīng)六個小時的熬制才能真正成為"湯清不膩、稠而不油、味道鮮美"的湯包餡心,才能滿足現(xiàn)代人的口味。湯包皮薄如紙,在搟皮時要求四周要薄,中心要比四周略厚。 它的折皺要有30個以上,并且要求細巧均勻,整個兒恰如一朵朵飽滿圓潤、千瓣緊裹、含苞欲開的玉菊,加之皮薄如紙,幾乎近于透明,稍一動彈, 便可看見那里面的湯汁在輕輕晃動,使人感覺到一種吹彈就破的柔嫩,別說吃了,光是看,就是一種美的享受。蒸湯包的時間誤差不得超過10秒鐘,所以蒸湯包的師傅必須專心致志。這些繁復的工序,非專業(yè)點心師不能完成。
制作用料
上白面粉500克,筋力源H3克、酵面100克,豬肉300克,蟹黃、蟹肉50克,蔥10克,姜15克,豬肉皮凍100克,堿粉1克,醬油25克,精鹽3克,紹酒5克,白糖10克,芝麻油15克,熟豬油50克。(制40個)
制作方法
1.將蔥、姜洗凈,各取5分切末,剩余的用刀拍松,放入盛有涼水的碗里浸泡。制成蔥姜水。
2.蟹刷洗干凈,入籠蒸熟,待稍涼后撬開蟹蓋取出蟹黃,并用竹簽取出蟹肉,勺內放豬油10克燒熱,加入蔥、姜末一烹,再加蟹黃、蟹肉煸炒,然后把剩余的豬油40克放入勺內繼續(xù)拌炒,待蟹黃、蟹肉均呈橙黃色時,將其倒在盆內晾涼。
3.把豬肉攪成餡,放在盆內加醬油、精鹽、紹酒、白糖、蔥姜水,將肉皮凍攪碎,倒入肉餡中,再加蟹黃、蟹肉、芝麻油攪拌成餡。
4.面粉250克加溫水125克、筋力源H2克與酵面一起和好,放在盆內發(fā)酵,再取面粉250克放在另一盆內,加沸水50克,攪拌稍涼后,加冷水50克揉成面團,然后與酵面團加堿和好。
5.案板上撒醭面,將面團搓成長條,做成40個面劑,搟成圓形面皮,包入肉餡,頂口捏成菊花頂形狀,放入籠內,用旺火蒸15分鐘出屜。
文樓湯包
文樓湯包產于江蘇楚州,其餡心全部由湯制成,為名副其實的湯包。湯餡選料嚴謹,工藝獨特,包大皮薄而不破,口張湯滿而不溢,肥厚鮮美,別具一格。其皮透亮明澈,其餡選用蟹黃、雞湯、雞丁、豬五花肉、蝦米等20種原料拌制而成,鮮美滋膩。它以其晶瑩剔透、綿軟異常、鮮氣撲鼻,而享譽中外。含有豐富的蛋白質、鈣、磷、碘、維生素等多種營養(yǎng)素。具有補肝腎、生精血、能促進肝細胞生長之功效。更有詩贊曰:"桂花飄香菊花黃,文樓湯包人爭嘗,皮薄蟹黃餡味美,入喉頓覺周身爽"。1997年,文樓湯包被中國烹飪協(xié)會授予"中華名小吃"稱號。
發(fā)展歷史
古城淮安位于蘇北的京杭大運河畔,自古就是繁華之地。城中有一家茶樓,名曰"武樓",經(jīng)營點心、煮干絲等,也賣南方常見的酵面串湯肉包。清朝道光八年,武樓店主陳海仙在淮安的河下鎮(zhèn)又建了一座茶樓,起名"文樓"。叫文樓有兩個原因,一是和武樓相對應,二是因河下鎮(zhèn)的人文薈萃。西漢文景時代著名的辭賦大家枚乘、枚皋父子,唐代詩人趙嘏,《西游記》的作者吳承恩,明代狀元沈坤等都是河下人。另外,顧炎武、鄭板橋等文化名人也曾在這里盤桓流連。
文樓興辦之初,經(jīng)營內容與武樓相仿,清道光初年,店主陳某采用武樓酵面串湯肉包的技術工藝,改創(chuàng)水調面湯包,制成了如今的這種大湯包。其餡心全部由湯制成,為名副其實的湯包。其皮極薄,點火可燃;其餡以肉皮、雞丁、蟹黃、蝦米、海參、竹筍等20多種原料,制成脂膏狀包入。經(jīng)籠蒸熟,膏餡即化為液態(tài),包子呈半透明狀,可見液餡流動。食時拌以香醋、姜末和香菜,先輕咬小口吸湯。其味鮮美,爽口不膩,因而遠近聞名。每當螃蟹上市,食客爭去文樓品嘗,店里供應不上,等待者經(jīng)常滿座。至有諺云:"文樓湯包,吃得等不得。"
文樓湯包傳承至今已有191年歷史,楚州已成為"文樓湯包"的唯一發(fā)源地。1990年10月,淮安市政協(xié)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在出版的淮安文史資料第八輯中,專門介紹了"文樓湯包"。多年來,海外僑胞、歸國華僑、臺灣省同胞及外地客商來楚州旅游、觀光、探親、訪友都以品嘗"文樓湯包"為不枉此行。2004年9月,江蘇淮安淮揚菜美食文化節(jié)期間,美國、日本、香港、臺灣省的客商特地到楚州品嘗了文樓湯包,大家對文樓湯包贊不絕口。
湯包特點
這種湯包的獨特之處首先表現(xiàn)在其外皮上。文樓湯包的外皮不用酵面,而是用冷水面團制作。將高筋粉加入冷水、鹽一起揉勻。揉時注意水量不可多,面團要硬;鹽不可缺,加鹽可增強面團的筋性;揉的時間要長,否則不能揉勻。揉好后開始搟皮,用長約30厘米的腰鼓形搟面杖,將面劑搟成中間厚、四周薄的直徑約12厘米的面皮。湯包蒸熟后,由專門的師傅從籠中抓到盤里。這很要一點功夫的,同時這也是在檢驗外皮的質量,若是質量不過關,師傅手一抓,湯包的底就漏了。
這種湯包的餡心是很特別的。它以湯為主,料為輔。湯由皮凍制成。將豬皮與蹄膀、骨頭等一起放在鍋里,加水煮至湯濃皮爛,撈出皮骨碎肉。將湯用紗布過濾,再把皮肉剁碎放加湯中,用小火熬至肉皮融化。料則由雞丁、肉丁、蟹黃、蝦米、筍丁組成,一律煮爛,再與熬好的湯混在一起,在通風涼爽處不停攪動,待凝固時就可以了。湯包的包法也與其它包子的包法不同,不是如揚州包子那樣用手捏成細細的菊花形褶子,而是用力撮起包成的。湯包蒸熟后直徑有7~8厘米。很多飯店已經(jīng)沒有專門的人抓包子了,都用小籠蒸,蒸好了連籠一起上桌。同樣的小籠可以盛南翔小籠湯包5個。上桌時一人一籠,看著那富態(tài)的,顫顫的湯包,不由人不食指大動。
吃法的不同更是文樓湯包的一個特點。吃時有個口訣:"先開窗,后喝湯"。蒸好的湯包餡心全化成了湯,外皮又很薄,自然不能用手去拿的。湯的溫度很高,也絕不能用嘴直接去咬,否則會被燙傷的。正確的吃法是,先用筷子在湯包上戳一個洞,慢慢吸干湯包的湯汁,再放上姜醋,蘸食湯包的皮和剩下的餡。梁實秋先生的《雅舍談吃》中有《湯包》一篇,文中提到吃湯包燙了脊梁的故事:吃湯包時湯溢到手上,一舉手順著胳臂流到后背。這種情況是吃小湯包呢,吃大湯包不會有的。
自從文樓大湯包上市后,淮安城便少見原來的湯包影子了。文樓湯包通常被冠以蟹黃湯包的名字,是因為它一直隨螃蟹的上市而上市,隨螃蟹的落市而落市。每年的十月至十二月,是淮安的湯包季,這一點從未改變過。
湯包經(jīng)高溫蒸熟后,包內心已變成液體狀湯汁,故名"湯包"。做湯包時,將上等白面放少許食堿,加水適量,經(jīng)反復推疊,待面有筋后搓成條子,摘成小劑子,用小面杖搟成很薄很薄的、直徑約五寸大小的圓面皮,在面皮內包入餡芯,左手夾住,右手推揉,使餡子緊密,摘去劑頭,包成腰圓形,包子口呈菊花形,留有縫隙,從包口可以見到餡芯。湯包放入籠內在沸水鍋上蒸熟,這時火候必須掌握得恰如好處。湯包蒸熟出籠向碟子里拾的時候,右手五指分開,卡住湯包四周,左手端著用沸水燙過的碟子,右手將包子輕輕拎起,左手隨即用碟子托住包子,在這一剎那間,手指動作要快、要協(xié)調,必須具有嫻熟的技藝才能運用自如。入碟湯包,加佐料香醋、香菜、姜絲,吸而食之,鮮美可口,別有風味,堪稱一絕。
吃"文樓蟹黃湯包"也是很有講究的。要掌握吃它的要領,須要記住四句口訣:輕輕提,慢慢移,先喝湯,再吃皮。雖然有了吸管,可以隨便吸食,但用吸管是吃不出那份感覺和滋味來的。坐在桌上,面對那晶瑩剔透、綿軟異常、鮮氣撲鼻誘人的包子,你可不要著急,得按步驟來呀。具體是,先用筷子在包子皮上點兩三個小孔,之后用勺子舀適量的香醋加鮮香菜生姜屑等配制的佐料澆上,然后用嘴從開的小孔嘬包子里面的汁液。因湯汁十分熱,請千萬不要急。吸吮湯汁是一種享受,又鮮又膩又可口,細細品嘗,會讓你回味無窮。湯汁吮光后,再將蟹黃、蟹肉等餡肉及包子皮一起吃光。
神話傳說
與很多美食一樣,文樓湯包也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,大家將對文樓湯包的喜愛抹上了一片美麗的神話色彩。傳說早在遠古時代,有只螃蟹精因在天宮調戲仙女,被玉皇大帝打入凡間,居住在楚州城蕭湖中,其不思悔改,繼續(xù)作惡,使得蕭湖碧水變黑,滾滾濁水不斷上漲,到處一片汪洋,百姓因此流離失所,怨聲載道。一日,螃蟹精化成一位白發(fā)老人威脅河下鎮(zhèn)主,說要使百姓不再遭殃,就必須每年重陽節(jié)時選送三名美麗少女投入湖中供其享用。為保一方平安,鎮(zhèn)主只好忍氣吞聲地答應,百姓們個個怒目瞪眼,恨死了螃蟹精。從此以后,每年重陽節(jié)就是河下人們祭送少女的悲日。有一年,就在祭祀時,人群中沖出一名壯漢,壯漢名叫文樓。此人身材高大,臂力過人,手使八百斤重的青龍寶刀,勇敢地救下了三位少女。這可惹惱了螃蟹精,一時間,烏云翻滾,暴雨傾盆,螃蟹精乘風而來,用大鉗夾住文樓的大腿,殷紅的鮮血沽沽直流。兩人搏斗了三十余回合后,文樓揮刀向螃蟹精的腦門砍去。螃蟹精應聲身首異處。除掉了螃蟹精,英勇的文樓也因流血過多,壯烈捐軀了。人們?yōu)榱思o念這位勇士,便在河下古鎮(zhèn)修建了一處樓閣,取名"文樓"。作惡多端的螃蟹精雖然死了,但人們仍覺得不解恨。于是,人們撬開螃蟹精堅硬的盔殼,挖出其蟹黃油和白肉,做成蟹黃肉餡,用上等白面皮包而食之。這就是聞名中外的"文樓湯包"。
名人故事
早在嘉慶年間,淮安"文樓蟹黃湯包"就已"味蓋三城,馳名京都",成了官宦、商賈們到淮安必嘗的美味佳肴。"味蓋三城"是因當時淮安設有漕運總督部院、淮安府知和山陽縣知三級行政機構,并建有三座城:老城、新城和聯(lián)城;"馳名京都"是因當時淮安河下人汪廷珍在京為相時,曾將文樓蟹黃湯包帶進京城,讓嘉慶皇帝和大臣們品嘗。那鮮美的味道曾獲得滿朝文武官員的青睞。
2004年,淮安從北京帶回的清宮檔案中,還印證了一個傳說,清朝道光皇帝效法前輩康熙、乾隆、嘉慶南巡,來到淮安文樓吃了蟹黃湯包后龍顏大悅,夸道:"真乃人間第一鮮呀!"
提起"文樓蟹黃湯包",近代多少歷史文化名人都與它結下了不解之緣。"少小離家、老大未回"的周恩來總理對于故鄉(xiāng)的"文樓蟹黃湯包"留有深刻的記憶。1960年4月,周總理在接見淮安縣的負責人時,他繪聲繪色地描述他童年時乘船去河下品嘗"文樓蟹黃湯包"的情景,并親切地問及文樓飯店的情況。著名的"九葉詩人"王辛笛,當年踏上別離數(shù)十年的故土,品嘗著家鄉(xiāng)的"文樓蟹黃湯包"時,詩興大發(fā),口占七絕《蟹黃湯包》:"凍肉凝脂拌蟹黃,薄皮敞開一包湯。蒸籠抓取防傷手,齒舌從容著意嘗。"……
1958年9月,劉少奇視察淮陰地區(qū)時,品嘗了文樓蟹黃湯包,贊不絕口,并熱情接見了文樓廚師。
呂記湯包
呂記湯包至今已有90多年的歷史,因曾經(jīng)是張作霖的最愛之一,因而又被稱為"大帥包",因其味道鮮美、風味獨特又曾經(jīng)在人民大會堂一展風采,被授予中華名小吃榮譽。
呂記湯包創(chuàng)始人呂仁先生,祖籍在山東,于上世紀二十年代迫于生計攜全家老小闖關東,來到奉天(今日的沈陽),最開始時在奉天北市場旁開了一家山東大堿鏝頭店,憑借山東人特有的勤勞、質樸,小店生意紅紅火火,但呂仁并不滿足于此,他發(fā)現(xiàn)發(fā)面的鮮肉包子更受人們的歡迎,可是他本身并不會做,聽朋友說,幾十里外有位老師傅做的包子,是當?shù)氐囊唤^。呂仁沒多想,提著禮物便去拜師學藝。無奈人家的包子配方是祖?zhèn)鞯?,老師傅不肯教。為了能讓老師傅收自已為徒,他吃盡了苦頭,呂仁曾頂著大雪在老師傅的門口站了兩天一夜,以至于雙腿凍僵,后來老師傅被真情打動,終于收他為徒。
學來了真技術的呂仁結束了自已的大堿饅頭鋪子,專門開了一家發(fā)面肉包店,因為其味道鮮美獨特、人也實在,很短的時間內小店的生意就異常的火爆。那時候總有當兵的來小店買包子,時間長了才知道,原來張作霖也總差副官來買,"大帥也吃呂記包子"的消息在民間就傳開來,時間長了呂記湯包便成了"大帥包",呂仁的店生意更加火爆,短短幾年內便在奉天發(fā)展到了十幾家分店。
時間的車輪進入了上世紀70年代,在那個全國均富的時代,呂記湯包也逃不掉被終結的命運,而90年代的改革開放又從新煥發(fā)了呂記的生機,呂仁的后人終于又扛起了呂記的大旗,在老家山東又開拓了一片呂記的天空,并有興應邀到人民大會堂一展風采,并被授予"中華名小吃"的殊榮。
呂記湯包發(fā)展了90多年,呂記的第三代傳人呂文杰女士發(fā)現(xiàn),時代在發(fā)展,技術也要革新,于是,她訪遍大江南北,以呂記祖?zhèn)髦胁菟幷{味為基礎,整合了全國各地包子制作工藝之特長,使呂記湯包在技術上、味道上都有了重大的突破,"湯汁充盈、香而不膩、養(yǎng)胃健脾、回味悠長"便成了當代呂記湯包的最好詮釋。
湯包口訣:輕輕提,慢慢移,先開窗,后喝湯。
制作方法
原料配方(制100只):上白面粉2.5公斤活母雞一只(2.5公斤)、豬凈五花肉1.5公斤、螃蟹1.5公斤鮮豬肉皮1.5公斤、豬骨頭1.5公斤、蔥末25克、姜末25克、白胡椒粉1.5克、精鹽90克、紹酒100克、綿白糖、15克白醬油100克、食堿10克、熟豬油300克。
制作方法:
將母雞宰殺,去毛、血、內臟后洗凈,把豬肉皮、豬骨頭洗凈,豬肉切成3毫米厚大片,將上述原料一起下沸水鍋燙洗后撈起,鍋內換成清水,將雞、豬肉皮、豬肉、豬骨等用大火煨煮。當豬肉六成熟時起鍋,冷后改切成3毫米大的丁;雞八成熟時起鍋拆骨,也切成3毫米大的丁;肉皮爛時起鍋,趁熱剁碎,越細越好;豬骨撈出暫不用。
把螃蟹洗凈、蒸熟,剝殼取肉,晾干后碾成粉。鍋內放入熟豬油,投入蔥末、姜末(各15克),油炸起香,倒入蟹粉略炒,加紹酒(25克)、精鹽(15克)和白胡椒粉炒勻后裝入碗內。
將肉湯5公斤過濾一次,倒入鍋內加進肉皮茸燒沸。再將湯過濾一次,如有較大顆粒狀的豬皮丁,復剁一遍下鍋燒沸,撇盡浮沫(準備一小盆冷湯澆沸鍋,以便撇沫)。湯稠濃時(用勺舀不斷絲),即放入雞丁、肉丁燒沸,再撇盡沫,放蔥、姜末(各10克)、紹酒(75克)、精鹽(60克)、白醬油、綿白糖和炒好的蟹粉。湯沸時用湯燙盆(湯仍倒入鍋中),再燒沸即可將湯餡均勻地裝入4只盆內(盆底墊空以利散熱),用筷子在盆內不斷攪動,使湯不沉淀,餡料不沉底。待湯餡冷卻,凝成固體后,用手在盆內將餡揉碎,待用。
將面粉(2.25公斤)倒入缸內(留250克作撲面),用冷水800克溶化精鹽(15克)、食堿,分數(shù)次倒入,將面粉拌成顆粒狀,再搋揉成團,置案板上餳透,邊揉邊疊,每疊一次在面團接觸面蘸水少許,如此反復多次至面團由硬回軟,搓成粗條,盤成圓形,用濕毛巾蓋好待用。
將搓好的條摘成面劑,每只面劑撒撲面少許,用兩只小搟面杖搟成直徑17厘米,中間厚邊皮薄的圓形面皮,左手拿皮,右手挑入餡心(100克),將面皮對折起、左手夾住,右手前推收口,摘去劑頭,成圓腰形湯包生坯。然后放入小籠內,每只間隔3厘米,置旺火沸水鍋上蒸7分鐘即熟。
將盛湯包的盤子用沸水燙熱,抹干。抓包時右手五指分開,把包子提起,左手拿盤隨即插入包底,動作要迅速。每盤放一只。
營養(yǎng)價值
營養(yǎng)豐富
免責聲明:本資料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果侵犯了你的版權或其他權利,請通知我及時刪除。